干大米是什么意思,东北人豆包风俗

干大米是什么意思,东北人豆包风俗

包豆包(图片引自于网络)

作者:张星黎(松原)

在东北,有一句俗话叫做“腊月到,蒸豆包,热气冒,香味飘”,豆包又叫粘豆包,是东北地方的一种特色食品,它是源于满族的豆沙包类食物。粘米食品技艺项目已经列入了吉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豆包的做法:

淘米:每年的农历冬、腊月,将大黄米(糜子磨成的米)中的糜子、草籽等杂质挑干净,然后在大锅里用清水淘洗二至三遍,地上放桌子,并把桌子的其中两条腿垫高,使之向一面倾斜,把淘好的黄米倒在大盖帘子、茓子上沥水,下面放洗脸盆接废水(也有的地方把米装进扣米笼或席织篓,即用细竹条或秫秸篾编制的直径约60厘米,高约65厘米的下部略细的筒状大筐里),使其清洁干爽。沥水三、四个小时后,装入口袋,到碾道磨面。

磨面:早先磨面用磨。头天下午要把一把破笤帚疙瘩,放到磨盘上,叫做“扔把笤帚占盘磨”,其它人家看到笤帚,就知道明天有人家用磨,就要重新排号,因为磨黄米的时候,家家都淘米,磨的利用率很高。磨面的时候,把毛驴套在磨杆上,戴上蒙眼儿,把适量的黄米倒在磨盘上,一边不断地用手或扫炕笤帚,把磨盘上的黄米推入到磨眼当中,并往磨盘上不断添加黄米,一边挥鞭吆喝着毛驴拉磨转动,黄米面就源源不断地从磨盘间流出,到了一定数量,用扫炕笤帚把面扫在一起,用撮子收起来,在大笸箩里,用箩(细筛子)筛,黄米面就磨好了,箩里筛剩下的粗渣,还要二次上磨研磨、过筛,直至基本无渣。磨黄米面是一个缓慢、辛苦的过程,加之又是冬天,碾道里四面透风,加之驴粪的味道,真是又冷又脏。

烀豆包馅儿:常言道: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,蒸豆包要先把豆包馅儿烀好。把大芸豆或红小豆挑除杂质,淘洗干净,泡上三、四个小时,放在大锅里加适量的水,烧火烀制。烀豆包馅儿也是个技术活,水要适量,火要正好,水少豆子不烂,水多馅儿稀口感差,火小不熟,火大糊锅。

碓(duì)豆包馅儿:

豆包馅儿烀好后,放适量糖精(过去人家都穷,舍不得也放不起白糖,另外白糖会使豆馅变稀),糖精不能放的太多,放多了豆包馅儿会变的非常苦。用豆杵子把豆包馅儿碓碎,盛在大盆里,趁热攥成核桃大小的圆球,并攥硬攥实,放在另个大盆或笸箩里备用。

打面芡子:

发黄米面,首先用细苞米面子打成干面芡子(类似于玉米糨子),即把细苞米面子用凉水搅拌成稀糊状,锅底烧小火,把搅好的苞米面子倒进锅里,顺时针充分搅拌,最后形成干糊状,凉透备用。

发面:

发黄米面,是蒸豆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。面发的好坏,直接影响到豆包的味道和口感,黄米面和得越硬,蒸出的豆包才越筋道好吃。还有一种说法是负责发面的人长得俊,脾气好,发出的面也香甜好吃;脾气不好的人,发出的面也是又酸又臭,难以下咽。

发面时,把黄米面子倒在面芡子里,不断搋(chuāi)揉,形成一体,将搋好的黄米面子,放在大瓦盆或小缸腿子里,上部用手拍平,放在热炕头上,盖上盖帘儿,捂上大被,第二天早上,还要把面从上到下搋揉均匀,一般到中午的时候就可以包豆包了。

包豆包:

取一块比乒乓球略大的黄米面,在手心里按压成凹形厚饼,每个厚饼里包一个豆包馅儿,包严攥实即可。别小看包豆包这门手艺,看似简单,实则不易。包豆包讲究个头匀称,形状、大小如鸡蛋,表面光滑,皮儿、馅儿要攥成一体,不能分离。一般东北人家包豆包,都会请些帮工,互相帮助,手艺好的大姑娘、小媳妇们围坐在一起,边包豆包,边唠家常,欢乐祥和,其乐融融。

蒸豆包:

将泡发好的干苞米叶子,每个叶子上放1——2个豆包(豆包的上部与苞米叶子的上部一样高),然后将叶子,从豆包的左右两侧向内折叠,再把苞米叶子的下端向上折叠,也有的人家光在帘子底部铺满湿苞米叶子,之后把豆包一个挨一个(有人把形容人多叫做装豆包)地装在锅里,装满后,盖严锅盖,并用抹布把锅边溜(盖的意思)严,大火烧半小时左右,掀开锅,一锅色泽金黄、柔光闪亮

热气腾腾、香甜四溢的豆包就出锅了。出锅时,主妇们要趁热把豆包,逐个用起子(用竹片或木片自制的长15厘米、宽4厘米左右,上部略厚,下部略薄)边蘸凉水边从锅里起出来。起锅是个技术活,心不能急,手要稳准,豆包是粘性食品,容易粘连,起不好就会起“毛刺”,甚至露馅,影响品相,再逐个摆放在小盖帘子上,拿到室外冷冻几个小时,豆包就做好了。

再说起锅之初,大姑娘、小媳妇们可不装假,争先恐后就着咸菜,吃着豆包,有的人家还能蘸上点白糖,算是主家的答谢午餐了,大家品评着各家豆包的颜色、味道,说说笑笑,其乐融融。

还有一个小笑话,说的是当年大城市的知青,被老乡请到家里吃豆包,知青问:“豆包馅是怎么进去的,也没有缝儿啊?”还说“豆包好吃座难咽”,他们所说的“座”,就是包豆包的苞米叶子,他们压根不知道,苞米叶子只是蒸豆包需要的一种辅助材料,是根本不能吃的。这个笑话说明了东北老百姓和知青是亲如一家的鱼水关系。

豆包的保存:

豆包冻好后,放到仓房的大缸里保存,既能防止耗子糟蹋,又不风干。待再食用时,拿回来放在帘子上熥(tēng,把熟的食物蒸热)透即可,非常方便。

啃冻豆包子,是东北孩子当年一段美好的回忆。东北的冬天,一般人家都吃两顿饭,中午的时候,孩子们跑累了、饿了,就到仓房里偷来豆包,边玩边啃。冻豆包子很硬,有的孩子牙花子或嘴唇都被硌出血来,在豆包上形成血道道儿,孩子们照样乐此不疲,大快朵颐。

烧豆包:

在火盆或灶坑里烧豆包,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。老太太们守着火盆,平常不让孩子们靠近,架不住孩子们咯叽,在火盆里烧上几个豆包,是孩子们最期待、最奢侈的美味。烧好的豆包,金黄软糯,外焦里嫩,闻一下,沁人心脾,吃一口,唇齿留香。

豆包是东北的传统食品。它不但营养均衡,更包涵了古老的文化传承,开创了

粗粮

细作的先河。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,它独特的味道,是儿女心中最悠长,最割舍不去的母亲的味道,它已经成为连接母亲与孩子的纽带,成为一个连接游子与家乡的文化符号。

以上就是关于怎么的菜谱做法,更多美味食材做法请查看好吃的家常菜怎么做

内容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本文地址:http://www.gxo3.com/article/7711.html